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杜甫
三国时代,刘备被曹操尊称为“英雄”,此称号他实至名归。彼时,天下大乱,他凭借一己之力,创立了蜀汉政权。
与此同时,刘备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亦广为流传。在那场白帝城的托孤之中,诸葛亮忠诚尽职,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在五丈原上耗尽精力,离世而去。
与前两位相比,蜀汉的继任者刘禅,其光辉似乎黯淡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他失去了国家,而且还被世人嘲讽为“不思蜀”,因此被贴上了“昏君”的标签。
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实际上,刘禅内心深处也充满了无奈,他所作出的许多抉择,其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老爹刘备努力创业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崭露头角。起初,他只是个平凡的百姓,却因际遇巧合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并借此机会打出“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伊始,由于刘备身旁缺乏高人指点,导致他的战略规划常常杂乱无章,始终未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刘备在徐庶的引荐下,结识了诸葛亮,并借助三顾茅庐的盛情邀请,成功将这位才智超群的谋士请出山,从而使得他的命运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赤壁之战落幕,诸葛亮自东吴手中取得荆州,遂命刘备以此为根基,四周势力与领土不断扩张。
随后,刘备逐步攻占了益州和汉中地区,并在那里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这也可谓是他人生轨迹的一次重大逆转。
然而,在创下辉煌霸业之际,刘备却遗忘了诸葛亮曾传授的四个字的战略指导——“联合孙吴,对抗曹操”。在关羽遇害之后,刘备随即与东吴决裂,率领数以十万计的雄师,向东吴发起了征讨。
由于战线过长,且军事部署存在疏漏,遭受陆逊火攻连营之灾,数十万精锐部队瞬间覆灭,蜀汉政权亦由此步入衰落之途。
在白帝城那段历史时刻,刘备将蜀汉的繁重责任托付给了诸葛亮,为了回馈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竭尽全力,至死不懈,六次率军出征祁山,以讨伐魏国。
然而,鉴于蜀汉的国力极为薄弱,因此在征讨魏国的过程中,屡遭败绩。在第六次进军祁山之际,双方战至中途,诸葛亮不幸于五丈原离世。
在生死攸关之际,蜀军迅速行动,趁司马懿尚未察觉,火速撤回四川的根据地,成功保住了蜀汉最后的精锐力量。
亡国之君刘禅?
然而,尽管蜀汉的军队得以保全,却未能逃脱被魏国所灭的厄运。经过漫长的岁月,魏国的一位杰出将领运用突袭的策略,成功攻入成都,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覆灭。
蜀汉的覆灭,众多人士将责任指向了刘禅,普遍认为他是个缺乏能力的君主,在其执政时期,他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扶不起的阿斗”这一称号,便是历史对其的评价。
阿斗真的无法振兴吗?答案并非如此。首先,刘禅是刘备唯一的子嗣,仅凭这一点,刘备必定会竭尽全力培养这位继承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禅的才能必然不容小觑。
同时,依据若干历史资料的记录,在诸葛亮逝世之后,刘禅在蜀汉境内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注重恢复和培养国力,此举吸引了众多人士纷纷前来归附。
然而,主上少而国家疑虑,君主弱而臣子强大!在刘禅执掌朝政的时期,蜀汉的众多军事力量并未掌握在刘禅的掌控之中,这正是诸葛亮所遗留的诸多“隐患”之一。
刘禅虽为蜀汉之君,然其朝堂之上亦不乏门阀贵族。诸葛亮在世之际,其才干足以震慑此辈宵小之徒;然诸葛亮离世之后,这些人便失去了约束,无人能够加以控制。
这些世家大族表面上遵从刘禅的旨意,实则心有二意,内外不一。这样的蜀国,人心不齐,在大势所趋之下,怎能长久存在?其灭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成都城被敌军围困之际,刘禅决定向魏国屈服,此举降低了蜀地民众的伤亡和苦难,对四川的百姓而言,这可视为他为他们所做的一件最后的好事。
不久之后,他被魏国士兵拘捕,并被押解至长安城内,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然而,这样的日子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生命的威胁。
因“三个字”而免死
抵达魏国后,司马昭对其深感不安,遂安排了一场名为“鸿门宴”的宴席,借此机会探查刘禅的真实想法。在宴会上,司马昭提问道:“你是否有意重返蜀国?”
刘禅在听闻此言后,感慨道:“如今生活得如此优裕,美味佳肴,舒适住所,让我乐而忘返,实在不愿返回蜀国。”这便是流传于世的“乐不思蜀”典故。
关于此事,众多人士将其视为刘禅“无力”的典型,然而,从某一层面来看,这实际上是他为自身安全考虑的一种策略,间接地也体现出了他的智谋。
在古代,若某国君主选择向胜利者屈服,通常胜利方会给予优待,司马昭便是如此,他赐予刘禅一个安乐县的侯爵,让他得以安享晚年。
司马昭在历史上被广泛认知为一位“奸雄”,其性格与父亲司马懿颇为相似。即便刘禅的表现已经显示出无能,司马昭仍旧对他持有疑虑。
日复一日,他心中不禁浮现疑问:“若刘禅怀揣着复国的愿望,那我又岂不是在养育一只猛虎?”。这一念头驱使,司马昭心中滋生出了除掉他的念头。
一日,某臣子进言,提议司马昭除掉刘禅,司马昭闻言后便应允了。紧接着,他即刻派遣使者去暗中调查刘禅的近况。
探子返程归来,向司马昭汇报了一则消息,原来刘禅宅邸门前悬挂了一块匾额,匾额上镌刻着“中山寨”三个醒目的大字。
司马昭在听闻密探的情报后,先是沉思片刻,紧接着便放声大笑。彼时,众多朝臣面面相觑,不解其然,纷纷询问这其中的道理。
司马昭并未直接阐明其意,却向众臣透露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若将“中山寨”这三个字顺序颠倒,便能领悟其深意。
“中山寨”若倒序读作“寨山中”,其谐音恰似“在山中”。刘禅将这三个字显眼地悬挂于大门之上,实则是在向司马昭表明,他已无意复国,只愿“在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知晓刘禅所传达的意图后,司马昭的杀意顿时消散,刘禅也因此躲过了一劫,这不正充分体现了刘禅的“自保之智”吗?
回顾刘禅的一生,若我们深入思考,便会发现他的命运实则颇为凄凉,在许多时刻,他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自幼年起,便随父亲历经战火洗礼;少年时光,父亲又投身于繁忙的政务之中;父亲离世之后,他难以驾驭众多大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亦成了一位“傀儡之君”。
富通优配-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在线股票配资平台-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