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参考来源:《史记·李斯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资治通鉴》等史料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咸阳城内,烈日当空。
刑场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被五花大绑推到了行刑台上。围观的百姓窃窃私语,有人认出了他:"这不是李丞相吗?怎么..."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制止了。
这个即将受刑的老人,就是李斯——那个曾经辅佐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传奇丞相。此刻的他,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绝望和不甘。
刽子手举起了利斧,李斯闭上了眼睛。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起了几十年前初入咸阳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在朝堂上为秦王出谋划策的辉煌岁月,也想起了不久前在监狱中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斧起斧落,一代权臣就此殒命。
这个曾经权倾天下、位极人臣的秦朝丞相,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他辅佐秦始皇建立了千古一帝的功业,为什么最终却死在了自己曾经的合作者赵高手里?在这场宫廷政变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权力斗争?
【一】楚国书生入强秦,老鼠哲学定人生
李斯的出身其实很普通,他是楚国上蔡县的一个小吏。年轻时的李斯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野心。
有一天,李斯在县衙的厕所里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瘦小肮脏,一见人来就惊慌逃窜。可当他走到粮仓时,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那里的老鼠个个肥硕光亮,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粮食,根本不怕人。
这个对比给了李斯巨大的启发。他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的贤能与否,就像老鼠一样,关键在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环境。
这就是著名的"老鼠哲学",也成了李斯一生的座右铭。他决心要做"仓中之鼠",而不是"厕中之鼠"。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斯辞去了县吏的职务,拜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是个很有名望的学者,他的学生中出了不少杰出人才,韩非子也是他的弟子。
在荀子门下,李斯系统地学习了法家思想,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特别推崇法家的"法、术、势"理论,认为这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之道。
学成之后,李斯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去哪里施展自己的抱负?
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秦国最为强盛,有统一天下的潜力。李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西入秦国。临行前,他对同窗好友韩非子说:"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贤者不能为时,时亦不能就贤者也。"
【二】初见秦王展才华,深得信任掌朝政
李斯入秦的时候,正值秦王政亲政不久。这个年轻的君主雄心勃勃,立志要完成祖辈们未竟的统一大业。可朝中人才匮乏,正需要有能力的人来辅佐。
李斯通过吕不韦的门客关系,得到了面见秦王的机会。在这次关键的会面中,李斯展现了自己的雄辩之才和战略眼光。
他对秦王说:"今秦王有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四海之意,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今诸侯力弱,正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大王若能重用贤能,施以法治,何愁不能成就帝业?"
这番话正说到了秦王政的心坎上。秦王政立即被李斯的见识所折服,当场任命他为长史,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从此,李斯开始了自己在秦国的政治生涯。他不负秦王所托,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在军事上,李斯协助秦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先攻打邻近的韩、魏等国,同时与较远的齐、燕保持友好关系,避免腹背受敌。
在外交上,李斯建议大量使用间谍和金钱,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瓦解他们的联盟。他曾经说过:"以术数散其党,以财货行其计。"
在内政上,李斯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只有用严厉的法律才能统一人心,只有集中权力才能有效治理。
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秦王的采纳,而且效果显著。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统一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三】横扫六合建功业,制定新政显智谋
从公元前230年攻灭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秦国用了十年时间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中,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一之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重大课题。李斯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第一个重大改革是推行郡县制。当时有人建议恢复分封制,把土地分给皇子们去统治。李斯坚决反对,他说:"诸侯初起,共击秦,终灭亡者,六国也。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此万世之业也。"
这个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从此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二个重大改革是统一文字。当时各国的文字不同,给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李斯主持制定了标准的小篆字体,在全国推广使用。这不但便利了行政管理,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第三个重大改革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前各国的钱币、尺寸、重量标准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商业发展。李斯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还有统一车轨、修建驰道等措施,都是李斯参与制定的。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秦朝的这些重要制度创新。
秦始皇对李斯的能力非常认可,逐步提拔他到了丞相的位置。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李斯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始皇帝驾崩沙丘,权力游戏暗流涌动
公元前210年夏,一个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消息传来: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平台。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廷。更要命的是,始皇帝生前并没有明确立储,也没有留下明确的遗诏。太子扶苏远在北方边境监督蒙恬修筑长城,幼子胡亥却在始皇帝身边。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随行的重要大臣们陷入了混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公子胡亥,这三个人将决定帝国的命运。
李斯心中很清楚,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处理得好,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处理不好,不但会失去一切,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按照常理,太子扶苏应该继位。可是扶苏远在千里之外,而且他平时对李斯推行的严刑峻法颇有微词,两人关系并不好。如果扶苏继位,李斯的地位很可能不保。
赵高这时候找到了李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拥立胡亥为帝,并且伪造遗诏赐死扶苏。
这个建议让李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可现实又让他不得不考虑: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政治生命很可能就此结束。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斯最终做出了一个改变其命运的决定:同意赵高的计划,支持胡亥继位。
他们三人密谋,伪造了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且下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接到诏书后,虽然怀疑其真实性,可还是选择了自杀。
胡亥顺利继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李斯以为这样就能继续保持自己的权势,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赵高这个人,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阴险和危险。
那么,李斯和赵高这两个曾经的合作者,为什么会反目成仇?赵高又是如何一步步设下圈套,最终将李斯置于死地的?而李斯这个曾经精明过人的政治家,为什么会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败得如此彻底?
【四】二世昏庸赵高专权,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胡亥继位后,很快就暴露了他昏庸无能的本性。这个年轻的皇帝沉迷于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赵高处理。
赵高本来是个宦官,出身低微,可他却有着极强的政治野心。他深知自己能够掌权,完全是靠着拥立胡亥的功劳。可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李斯这个老臣的存在,对自己是个巨大的威胁。
李斯虽然参与了拥立胡亥的密谋,可他毕竟是老资格的丞相,在朝中威望很高。更重要的是,他对赵高的专权行为越来越不满,经常在朝堂上与赵高发生冲突。
矛盾的激化从一件小事开始。赵高想要安插自己的亲信担任重要职务,李斯认为这些人能力不够,坚决反对。两人在朝堂上当面争执,弄得很不愉快。
赵高心中开始打起了除掉李斯的主意。可李斯毕竟是丞相,要动他并不容易。赵高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借口。
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天下已经开始出现反秦的起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响应者众多。这给了赵高绝好的机会。
赵高开始在秦二世面前说李斯的坏话,说他与叛军有勾结,说他想要拥立扶苏的儿子夺取皇位。这些话虽然都是无中生有,可却说得有鼻子有眼,让本来就疑心很重的秦二世逐渐相信了。
【五】赵高设局陷忠臣,李斯入狱难自保
赵高深知,要想彻底除掉李斯,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他开始精心布局,为李斯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
当时,李斯的长子李由正在三川郡担任郡守,负责抵抗叛军。赵高派人传话给李由,说朝廷怀疑他父亲有异心,要他尽快回京证明清白。
李由接到消息后非常着急,立即给父亲写信,询问情况。这封信被赵高截获,成了他陷害李斯的"证据"。
赵高拿着这封信去见秦二世,说:"陛下,您看,李斯确实与叛军有勾结。他的儿子都在给他通风报信,准备里应外合呢!"
秦二世本来就对李斯有了戒心,看到这封信更加相信了赵高的话。他下令逮捕李斯,关进了监狱。
李斯被捕后,赵高亲自审讯他。在审讯过程中,赵高使用了各种酷刑,想要逼迫李斯承认"罪行"。
可李斯毕竟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谋反,死不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狱中多次上书为自己辩护,详细陈述了自己为秦朝立下的功劳,希望皇帝能够明察。
可这些奏章都被赵高扣下了,根本没有送到秦二世面前。赵高还在皇帝面前说,李斯在狱中态度恶劣,拒不认罪,这更加坚定了秦二世杀掉李斯的决心。
【六】一代权臣终陨落,功臣悲剧警后人
在狱中的日子,是李斯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光。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丞相,如今却要承受各种屈辱和折磨。
更让他痛苦的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当初为了保住权位,他选择了与赵高合作,拥立胡亥。可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愚蠢!
李斯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荀子曾经说过的话:"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现在的他,不正是被权力欲望所控制的"小人"吗?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斯终于看清了赵高的真面目,也看清了自己的错误。可一切都太晚了。
秦二世二年七月,秦二世下诏,以"谋反"的罪名判处李斯腰斩,并且族灭三族。
临刑前,李斯对自己的次子李斯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深深悔恨。
李斯死后,赵高完全控制了朝政。可讽刺的是,赵高最终也没有好下场。秦二世三年,他被子婴所杀,死得比李斯还要凄惨。
李斯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它反映了专制制度下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揭示了功臣在专制体制中的脆弱地位。
从李斯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教训:
第一,权力面前无友情。李斯和赵高曾经是合作伙伴,可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立即反目成仇。在权力的游戏中,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信任。
第二,违背原则必有恶报。李斯为了保住权位,违背了自己的政治良知,参与了弑君夺权的阴谋。这种背叛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第三,专制制度下功臣难保。在专制体制下,君主拥有绝对权力,任何臣子都可能随时成为牺牲品。即使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也难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第四,政治智慧要与道德品质并重。李斯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可却缺乏坚定的道德原则。政治家如果只有智谋而没有品德,最终必将自取其咎。
富通优配-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在线股票配资平台-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