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近又放了个节目,主角是俄罗斯的卡52武装直升机,镜头还带咱们进了生产车间,近距离感受了一下这架号称“暴力美学”的战机。
这一播不要紧,网上顿时热闹起来,很多人都在琢磨:难道咱们国家又动心了?
想重启买卡52的打算了?
毕竟,这事几年前有过风声,但后来就没下文了。
回想起来,时间点大概在2019年那会儿。
正好,咱们的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在上海下水了,这可是个大事件,标志着咱们海军的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兴奋劲儿没过多久,军事专家们就碰上了一个挺挠头的问题:这艘几万吨的巨舰,是能装很多飞机,可该给它配什么样的“拳头”——也就是舰载武装直升机呢?
总不能光有平台没有趁手的家伙吧。
075作为海军的新锐力量,任务可不轻。
两栖攻击嘛,既是移动的海上机场,也是登陆作战的火力投送平台。
它的甲板需要能够起降多种用途的直升机,从运兵到反潜到火力支援,样样都得行。
最关键的是,得有一款能打能扛的武装直升机,既能帮登陆部队扫清障碍,压制对方火力,又能打击靠近的小型水面舰艇。
当时咱们自己家的主力武装直升机是直10和直19,它们在陆地上那是相当威风。
可一说到上舰,事情就有点不一样了。
这就好比你习惯了在结实的土地上拳打脚踢,突然把你扔到摇晃的船上再让你打架,那平衡感、那适应力,肯定需要时间调整。
舰载机的要求严苛多了:海上的高湿高盐环境对机体腐蚀性强;起落甲板空间有限,要求直升机体积要紧凑或者能“变形”(比如折叠旋翼);更别提海上低空飞行时复杂的气流环境了。
那时候我们的直升机在这些方面,多少还有些短板要补。
就在琢磨“心病”咋解决的时候,俄罗斯的卡52K进入了视野。
这款专门为舰载设计的武装直升机,看起来就像是为弥补这个缺口量身定做的。
它的几个特点特别吸引眼球:旋翼能折叠,这在寸土寸金的军舰甲板上特别实用,同样的空间能塞进去更多直升机,提高了舰艇的整体航空作业能力。
舰载环境最大的敌人之一就是海盐腐蚀,卡52K的机体是经过了特殊的防腐蚀处理的,专门针对海洋恶劣环境。
更让人眼馋的是它装的那个火控雷达,探测距离据说能超过200公里,这在同级别直升机里,算是超远视距了,对于先敌发现、先敌开火非常重要。
它的武器挂载能力也厉害,能带射程可观的“天王星”反舰导弹,对中型水面舰艇威胁很大。
不过,卡52K最核心的吸引力,恐怕还在于它那颗强而有力的“心脏”。
它装备了两台VK2500型涡轴发动机,每台的功率高达2500马力。
这个动力水平,别说当时咱们现役的直升机,就是跟大名鼎鼎的美制阿帕奇比起来,也有过之无不及。
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发动机,尤其是大功率高性能的发动机,确实是困扰国产军用直升机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无论是高原飞行的“憋气”,还是远海长距离奔袭需要的充沛动力,都需要这颗强大的“心脏”。
卡52K的出现,仿佛给解决075的“心病”提供了现成的动力方案。
后来也确实传出了消息,说是咱们打算拿出大约7亿美元,从俄罗斯买36架卡52K武装直升机回来。
算下来单价大约2000万美元。
这钱在军工采购领域,尤其在需要快速提升战力、解决关键技术节点问题上,其实也不算离谱。
大家心里都明白,装备贵是贵,但和打仗的代价一比,那还是划算的。
如果当时真能成行,不仅能快速让075形成强大战斗力,对咱们自己研制同类舰载直升机,也是难得的参考和借鉴。
后来这个计划没能最终敲定,原因外界猜测不少,也许是技术转让条件?
也许是国际形势变化?
亦或是咱们自己的研发有了新进展?
具体内情不得而知。
但这桩未完成的交易,确实给了我们两点非常深刻的启示:一是狠狠戳中了我们在高性能舰载武装直升机这个领域存在的短板和紧迫需求,短板是藏不住的,暴露出来是好事;二是极大地刺激了我们自己加快相关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的决心和步伐。
这种知耻后勇的压力,确实转化成不小的动力。
这几年咱们的国产直升机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直20通用直升机家族,不仅陆航版本大量装备,衍生发展出的海军舰载版本也慢慢走上正轨,开始在海军舰队里露脸,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后劲。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国产新锐在崛起,为什么现在央视又突然高度关注卡52?
重启采购的风声又起,到底是为了啥?
难道是舍不得、放不下?
这事,咱们或许可以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试着理解。
眼前的事实是,咱们的海军正处于一个高速扩张期,军舰像“下饺子”一样一艘接一艘地服役。
新锐的驱逐舰、护卫舰层出不穷,还有两栖攻击舰也正在成军。
每一艘现代化的水面舰艇,都离不开配套的舰载直升机。
反潜、预警、搜救、运输、武装攻击…需求种类多,数量大。
虽然直20家族潜力巨大,特别是未来很可能发展出武装版(或者增强武器挂载能力的版本)来满足部分火力需求,但其整体产能,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军的各种改型(反潜型、通用运输型、未来可能的武装型)要全面满足海军眼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巨大胃口,恐怕还需要时间爬坡。
技术成熟度和大规模列装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时间差。
海军发展太快,装备需求太旺盛,导致了“人等装备”的现象。
比如,就在不久前的报道里,最新入列的第25艘052D驱逐舰,搭载的仍然是老一代的直9反潜直升机,而不是大家期待的直20,可见新型直升机替换老型号的过程还在进行中。
在这个时间窗口里,卡52K作为一个成熟的、经受过实战检验(2016年它跟着“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叙利亚就打过仗)的专用舰载武装攻击平台,其优势就再次凸显了:设计上完全围绕舰载展开(可折叠旋翼和短翼,省空间、耐腐蚀),性能指标亮眼(大功率、超视距雷达),拿过来就能形成战斗力。
它能快速补上075乃至其他急需强大空中对地/海火力平台的大舰(比如未来的新航母)的“武装攻击”这块短板。
而且,操作基础也并非完全陌生。
咱们海军早年间引进过采用共轴双旋翼设计的卡-31预警直升机,飞行员和技术保障人员对这种独特构型的直升机是积累了不少使用和维护经验的。
这点挺重要,如果真引进卡52K,部队就能更快地上手、形成战斗力,避免了从零开始适应一种全新构型的困扰。
打个通俗的比方,就好比你换新手机,如果是同一个操作系统的升级款,那自然比换一个完全不同系统的上手快得多。
技术的延续性在军事装备的快速部署中价值巨大。
所以,有网友看到央视的节目后就在讨论:是不是该买点卡52K回来应急?
解决眼前的火力真空?
一边用着,一边加速咱们自己的型号成熟?
但另一个自然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我们有了直20这个更适配海军未来发展、体系兼容性更好的“亲儿子”,为啥还要去买“别人家的孩子”?
这不是走回头路吗?
这个问题需要更全面、更辩证地去看。
直20,毫无疑问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通用直升机平台,起点高、底子好。
但关键在于它的定位。
它当初的核心设计目标和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改型,更侧重于反潜、搜救、运输和电子战等任务领域。
要想让它承担起专职的、强大的武装攻击和对海打击任务(比如像卡52K那样挂载大型反舰导弹进行精确火力投送),成为真正的“武装利刃”,意味着需要对机载设备(比如大功率火控雷达、光电转塔)、武器挂载与管理系统、整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复杂的改进和增强。
这种深度改装并非易事,也不是简单的“贴片”和“外挂”,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验证、测试、评估和调整周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磨砺。
从“通用高手”变成“武装尖兵”,这中间有挺长的技术路线要走。
这不是否定直20的潜力,只是承认任何武器装备形成完整战斗力的客观规律,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
而引进卡52K,如果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看待,并不必然等同于否定自主研发,或者“舍不得放手”。
它更可能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特定技术储备阶段下的务实选择。
可以理解为一种“借船出海”的策略——通过引进少量成熟装备,快速弥补关键作战能力缺口;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内形成有效威慑力的同时,为国内的自主研发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同时,这种引进如果能实现,其更深层次的目的,一定是围绕着“技术消化吸收”。
卡52K身上确实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它那成熟可靠的VK2500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当然发动机本身可能受限不卖或难引进,但其工程应用经验有参考价值),共轴双旋翼在舰载环境下表现出的稳定性(如何克服共轴双旋翼特有的气动耦合、振动、传动等技术难点),为适应高盐高湿恶劣环境和剧烈起降冲击所做的结构优化,先进的航电火控系统集成等等。
近距离地接触、使用、维护一款世界领先的舰载专用武装直升机,这对于还在突破同类平台技术的我们来说,能带来的经验和启发是不可多得的“真金白银”,能为咱们自己未来的国产重型舰载武装直升机研发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
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引进终归只能是权宜之计、是阶段性的补充。
这条路再香,也比不上自己掌握核心能力。
说到底,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靠买也是买不来的,大国重器,必须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必由之路。
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翻翻世界军事发展史,没有哪个大国是靠长期买别人的武器最终实现强盛的。
就算是短期的采购合作,那些最终崛起的军事强国,核心秘诀无一不是坚持自主创新并成功消化吸收外来技术。
这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人要爬高,借别人的梯子可能暂时让你登高一望,但你想站得更高更稳,最终必须亲手打造出一架完全属于自己、完全可靠、不断迭代升级的梯子。
回看我们自己军工的发展轨迹,几乎每个重要领域都清晰地印证了这条规律:从最初引进苏-27战机时的仰视学习,到自主研制出性能全面超越它的歼-20翱翔蓝天;从修复购买“瓦良格”号艰难起步,到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出世界领先水平的航空母舰平台。
这种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就是坚定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在引进过程中“有所图”、“有所学”的高效技术消化能力。
卡52虽然最终未必会装备我军,但它展现出的技术特点确实给了我们启发。
比如它成熟的共轴双旋翼设计,确实巧妙地省去了占用空间又易受损的尾桨,在结构效率、操纵特性和紧凑性上有独特优势,为复杂环境下的直升机设计开辟了新思路。
我们在研发直20等新型号时,也必然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工程经验。
这种借鉴绝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深刻理解技术原理基础上的再创新、集成创新。
而最关键的“心脏”——大功率涡轴发动机领域,故事就更深刻了。
VK2500型发动机2500马力的数据虽然亮眼,但它时刻警醒我们: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依赖购买或引进,永远受制于人,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
这几十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之路走得格外艰辛但也格外坚定,从仿制、测绘、到艰难突破核心机技术,再到如今多种型号的自研涡扇、涡轴发动机开花结果,逐步装机实用。
每一次小小的突破,背后都是几代航空人无数的心血、汗水和时间成本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其深远影响远超国防安全本身。
它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会全面带动工业体系的升级换代。
以直升机工业为例,从机械传控到数字化电传飞控,从传统材料到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从模拟仪表到高度集成的智能综合航电系统…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都强力牵引着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能源动力等多个尖端基础学科和工业门类的发展。
这种强大的技术溢出效应,让军工领域投入巨资研发的尖端成果,最终能反哺到更广阔的民用工业领域,推动整个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惠及社会经济发展。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砝码。
军事领域更是如此,尖端科技就是战场上的主宰权。
那些习惯于依赖他国先进装备的国家,风光也许是一时的,但关键时刻往往会遭受“卡脖子”之痛。
这就好比全球疫情中芯片突然断供造成的困局,让无数产业和国家深切明白了掌握核心技术自主权有多么生死攸关。
武器装备的“芯”和“魂”,更是如此。
自主创新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
它需要长期巨额的投入,需要顶尖人才的接力,需要承受失败和漫长的等待,更需要国家意志的坚定护航。
但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这条路再难再险,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它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和未来的战略主动权。
就像中国航天人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向深空进发,在军事装备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永不懈怠、追求极致的精神。
唯有当我们在陆海空天所有领域,都能依靠自主创新研制出世界一流的尖端装备,彻底摆脱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的境地,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大国在风云激荡的世界里挺直腰杆、掌握自身命运的“大国担当”。
到那时,无论是自主研发的先进舰载武装直升机,还是任何国之重器,都将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成果。
#图文打卡计划#
富通优配-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在线股票配资平台-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